部门动态

刘家义审计长: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科学判断能力、监督保障能力、宏观服务能力和促进发展能力,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是审计机关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
  审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必须具有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无私无畏的精神。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就是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为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奠定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要注重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引导审计人员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审计人员把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激发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要注重把学习政治理论与开展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审计人员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注重加强审计机关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为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供职业保障
  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为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我们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推行审计实务导师制、审计组长竞争上岗等制度。初步建立了由职业培训、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网络培训和考核评价等组成的审计干部职业教育框架体系,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金审工程”建设为契机,着力提高审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审计技术的能力,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具有信息化技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需要的业务骨干。但从总体上看,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相对缺乏,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还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
  加强专业化建设,要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健全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着力引进人才,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以财经类为主向财经类、法律类、工程类、管理类等多学科、多领域转变,不断提高具备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审计、会计、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企业管理等核心专业背景的公务员比例,不断提高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公务员比例,不断提高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执(职)业资格的公务员比例,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队伍保障。
  三、强化依法审计能力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要着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一要提高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科学决策能力。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大局上看问题,讲全局、懂全局、谋全局,才能敏锐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变化趋势,才能科学判断什么工作贴近中心,什么工作人民群众关注,才能预而后立、谋而后动,分清轻重缓急,作出科学决策。二要提高对重大事项的洞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只有把握好审计工作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以及面对的对象的不断变化,提高对重大事项的洞察力,增强敏锐性和预见性,才能在一些事项尚处于萌芽状态时,予以高度的警觉和重视,及早防范;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主动调整工作节拍,积极应对。三要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具有识人的眼光,用人的气度,育人的方略,才能为审计事业多培养人才,带出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审计队伍。四要提高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只有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及时作出指导和部署,才能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水平。
  提高上述四种能力,根本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领导干部要能够坚持创新、学会创新和科学运用创新成果。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胸襟,有气度,大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只有一个守纪律、讲原则、负责任的领导班子,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才能带出一支充满生机的审计队伍,才能切实履行好我们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对于审计人员来讲,应着力提高业务能力,努力做到爱业、敬业、专业和精业。一要提高学习能力。审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把学与用统一起来,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实际工作本领。二要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核心能力。要以高端人才带动整个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尽快形成一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审计队伍。三要提高执行能力。审计人员的各种能力最终要体现在执行力上。要狠抓工作落实,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
  四、健全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干部选拔考核机制,为审计人员成长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这些年,审计机关坚持把工作实绩作为选拔和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公开考试录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征求纪检部门意见、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干部考核等制度,激励审计干部献身审计事业。通过工作实绩评价和选拔干部,对广大审计人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争创业绩、施展才华,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审计机关要切实坚持这一用人标准,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创新审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形成选人用人靠工作、靠实绩、靠人品、靠公认的风气,选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和奋发有为的年轻干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完善和优化考核指标,把日常管理与阶段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审计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加大治庸治懒力度,积极探索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推进审计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建立经常性谈心制度,及时了解队伍的思想动态,关心爱护审计人员。
  五、坚持突出作风建设,强化以规范审计权力行使为核心的廉政建设
  审计机关作为监督部门,只有自身正、自身硬,才能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审计,才能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和使命,提高审计监督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这些年来,审计机关坚持把廉政建设视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把审计纪律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把作风建设作为审计队伍建设的传家宝,要求审计人员用高于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严于别人的标准监督自己。制定了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审前承诺制、审后回访制、审计组廉政监督员制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等制度,实行审计计划管理、项目实施和审理工作的分离,探索实行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把对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与对单位的财务检查结合起来,不断规范审计权力的行使,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维护了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作风建设,应当
在“实”、“高”、“新”、“严”、“细”上狠下功夫。“实”,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报实际情况,报全面情况,不为任何外界因素所干扰。“高”,就是要坚持高标准,工作标准要高,起点要高,对自己的要求要高,始终做到谦虚谨慎。 “新”,就是要坚持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工作,推动审计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巩固中提高。“严”,就是要坚持“严”字当头,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明纪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细”,就是要坚持严谨细致,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和审计行为,探索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坚持严格教育,及时提醒,筑牢思想防线;坚持严格制度,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对审计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跟踪检查,筑牢制度防线;坚持严格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筑牢责任防线;坚持推行审计机关内部事务和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公开,筑牢监督防线。
  六、进一步完善双重领导体制,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指导和协管
  审计法规定,审计署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按照这一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审计机关党组都高度重视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采取科学调配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养和培训等多项措施,许多地方党委纪委向审计机关派驻了纪检组;审计署向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和部分事业单位派驻了纪检组长,提出了对全国省级审计机关厅(局)级干部和处长、地(市)县审计局长5年内轮训一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双重领导体制,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指导和协管工作,应以考察环节为重点,加强对下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任职的把关,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对下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日常考核和管理,及时对干部的任免、调动、交流和奖惩提出建议;加强对下一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并使之制度化。各级审计机关要严格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切实做到向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实现审计队伍建设全国一盘棋,为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原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2期)